个体发展水平含义,个体心理发展的含义

小伙伴们都想知道一些关于个体发展水平含义和个体心理发展的含义的题,今天小编为大家详细的解说一下。


文字|空余时间

编辑|我得到了它

依恋最初是由鲍尔比提出的,他在对一些战后成为孤儿的人进行的长期跟踪研究中发现

与有母亲的孩子相比,这些失去母亲或长期与母亲分离的孩子,尽管得到了孤儿院的精心照顾,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题。

因此,鲍尔比认为,个体在童年时期与母亲形成的情感联系可能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理论。

最初,依恋是指婴儿在与亲密照顾者互动时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情感纽带或纽带。后来鲍尔比还发现,依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生命历程。

也就是说,无论年龄多大,当个体遇到困难想要寻求帮助时,所接近的亲密伴侣就会成为依恋对象,为困难个体提供安全的基础。

例如,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依恋对象主要是父母。随着孩子社交范围的扩大,依恋对象可能会发展成为伙伴和朋友。到了成人阶段,依恋对象也可能转变为恋人或孩子。

由此,依恋逐渐发展出其广泛的概念。

广义的依恋是指个体与不同的重要他人建立了密切的情感联系。这时,对于依恋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变化

首先,从以婴儿为主的研究,转向对婴儿、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的探索;

其次,个人依恋的对象不仅仅指父母,亲密的朋友也可能发展为依恋的对象。

安斯沃斯认为,依恋是儿童与特定亲密对象之间建立的稳定而强烈的情感联系。

国外学者Brennan、Clark和Shaver发现依恋的个体差异可以体现在一个二维空间上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

依恋焦虑维度的关系模式与个人寻求他人的安慰和保护有关,在这个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人可能会从依恋对象的反应中感受到不一致的关怀,并将其视为拒绝。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型

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但另一方面又害怕得不到别人的积极回应,常常担心依恋对象会离开。

依恋焦虑的分类

鲍德温等学者认为,个体可以针对不同的依恋对象发展出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式,从而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但个体无论如何都可以被评估为典型的依恋风格。

安斯沃斯通过“奇怪情况检测”发现不同依恋风格的婴儿对母亲的离开和再次出现有不同的反应,并首次提出了依恋风格的概念。

根据实验结果,她将婴儿依恋分为三种类型焦虑型、回避型和安全型。

后来,学者巴塞洛缪和他的搭档霍洛维茨根据个体与重要他人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正/负“内部工作模式”,将成人依恋分为焦虑型、安全型、冷漠回避型和恐惧回避型三种类型。类型。

Brennan、Clark和Shaver收集了文献和一系列模型和量表,测试了320多个不同尺度的自我报告项目,发现依恋的个体差异可以组织在一个二维空间里面

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将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被认为比巴塞洛缪和霍洛维茨的分类更准确。

依恋焦虑的测量

观察、访谈和自我报告是预测依恋的常用方法,针对不同的个体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般大致分为婴儿期的措施、儿童期的措施以及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措施。

本文将总结针对个体不同发展时期的几种常用测量方法。

01|婴儿期

当个体处于婴儿期时,由于很难直接检测个体的认知情绪,因此通常通过观察个体在这个时期的行为来衡量。

Ainsworth提出的陌生情境检测被证明可以通过观察母亲离开和母亲重新出现时婴儿的依恋行为和探索行为的变化作为指标来判断婴儿是否焦虑、回避或安全。

此后,梅因和所罗门两位学者继续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无组织性。

02|童年

在童年时期,由于儿童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变广,使用语言和符号的能力增强,认知能力发展,这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测量儿童依恋类型的认知和情感方面。

03|青春期

青春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此时,身心发展逐渐成熟的青少年想要与父母分离,但又没有足够的能力与父母彻底脱离,仍然需要父母的帮助;

此外,随着青少年交往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亲密伴侣、恋人会成为新的依恋对象,但他们与新依恋对象的关系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稳定。

因此,基于现阶段青少年的特点,不能完全用童年时期观察行为维度的方法,也不能用成年婚姻和爱情的依恋表征来衡量他们的依恋类型。

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通常通过访谈和自我报告来衡量。

依恋焦虑和注意力

依恋理论表明,个体在与照顾者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情绪行为模式,对内表现为相应的内部工作模式的形成,对外表现为依恋风格。

面对威胁情境,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感知、注意和编码刺激信息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表现出对刺激信息的警惕或回避。

埃德尔斯坦等学者在情境任务研究中发现,有依恋焦虑的人在关注情绪刺激时表现出警惕的倾向。

结果表明,与中性信息相比,高依恋焦虑者在面对情感信息时会使用更多的注意力资源,从而导致高依恋焦虑者对情感信息产生注意偏差。

国外学者Fraley补充了morphmovie范式,研究了依恋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对情绪表达变化的关注程度。结果还发现,依恋焦虑水平较高的人往往对情绪信息更加敏感。

此外,还有学者利用脑电图技术来研究不同依恋风格的个体对情感图片的注意力。结果表明,依恋焦虑型个体对负面图片表现出注意偏差。

然而,不同的学者从上述研究中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Dewitte等学者利用空间线索范式研究了不同依恋维度个体的注意偏差,发现依恋焦虑维度上的个体对负面情绪词语表现出注意回避。

同样,VanEmmichoven等人。利用情感斯特鲁范式研究了不同类型依恋焦虑的焦虑个体在面对情感图片时的注意偏差。

结果显示,与安全依恋风格个体相比,不安全依恋风格个体表现出更明显的回避负面信息的倾向。

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

对依恋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依恋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依恋的形成被认为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并在整个成年期保持相对稳定,这使得它们成为治疗干预的困难目标。

因此,了解依恋焦虑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心理学家和咨询师查明治疗的潜在机制,从而可能导致治疗方案的适当改进。

目前,有依恋焦虑倾向的青少年不在少数。

根据RQ量表测量的学生依恋维度分布情况,331%的学生存在较高程度的依恋焦虑,且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我国,约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研究表明,依恋焦虑水平与大量心理健康指标呈正相关。依恋焦虑量表得分越高,症状自评量表各指标相应得分越高,个体出现心理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健康题。

研究发现,依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焦虑水平,不安全依恋可能使个体出现焦虑的风险较高,而安全依恋与个体焦虑呈显着负相关。

菲尼和瑞安表明,患有依恋焦虑的人更有可能报告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并从事危险行为。

库珀等学者对具有不同依恋的个体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依恋焦虑的个体的抑郁程度最高。

菲尼学者发现,依恋焦虑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影响个人的锻炼和健康饮食、对压力的生理反应以及疼痛、疲劳和疾病的报告。

研究发现,靠近依恋对象可以减少压力反应。

这一证据反映了菲尼的观点,菲尼提出,依恋可能通过个人调节负面情绪、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身体健康,从而在评估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时影响身体健康。

这与依恋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即我们在压力下寻求社会支持。

该理论提出,个体将依恋形象内化为心理表征,为个体在压力下提供安全感,减少威胁偏见和与疼痛相关的神经激活。

然而,依恋焦虑水平较高的人可能无法自愿激活这些与依恋相关的表征,担心被抛弃,并在仍然感到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寻求他人的支持。

但依恋发挥多大作用取决于个体差异。

依恋理论表明,不可靠关系的先前经验会导致个人无法从依恋图中受益,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法激活安全依恋表示。

我们对依恋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进行了研究,发现首先,依恋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具有积极的他人工作模式

一方面,他们非常渴望与其他个体亲近,常常通过过度表达自己的痛苦来获得亲密对象的关注和保护;另一方面,他们害怕被亲密对象拒绝。

另外,他们的自我工作模式是消极的,导致他们经常否定自己,怀疑自我价值,时刻警惕别人的关心,很难相信别人。

因此,具有依恋焦虑风格的人常常对自己吸引依恋对象注意力的能力以及是否可以依赖依恋对象提供的保护感到不自信。

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抛弃,使自己陷入痛苦和混乱,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鲍尔比还使用防御和分离系统来解释依恋焦虑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当个体面临威胁事件时,为了应对威胁,避免个体因不断处理威胁信息而遭受痛苦和伤害,防御系统会将这种不良情绪存储在多个独立的系统中,以实现暂时的情绪压抑。

然而,分离系统可能会导致情绪调节障碍的出现和依恋系统的紊乱。长期使用这种防御和隔离系统对心理健康极其有害。

综上所述,依恋与心理健康的话题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等不同群体进行了研究,充分表明依恋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同时也表明各地区研究结果稳定、一致。安全依恋类型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安全依恋水平越高,越容易与亲密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越容易形成健康乐观的性格。


关于个体发展水平含义和个体心理发展的含义的话题今天就聊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关注订阅本站。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